
资料内容:
一、Kubernetes 初相识
在云原生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,Kubernetes 已然成为容器编排领域的中流砥柱,是实现云原生架构的
核心枢纽。它就像一个智能的交通指挥官,在复杂的云环境中,有条不紊地调度着众多 “容器车辆”
,确保应用顺畅运行。无论是小型创业公司的创新产品,还是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,Kubernetes
都能为其赋能,开启高效、智能的云原生之旅。
Kubernetes 具备强大的自动化部署、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的能力,这使得它在诸多场景中都能
大显身手。例如在微服务架构里,一个大型应用被拆分成多个小型的、独立的微服务,每个微服务都
可以被容器化,Kubernetes 能够轻松管理这些数量众多的微服务容器,实现它们的自动化部署、扩展
以及彼此之间的通信协调,保障整个微服务架构的稳定运行。在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(CI/CD)流程
中,结合 Jenkins、GitLab CI/CD 等工具,Kubernetes 可以构建起高效的 CI/CD 流水线,实现代码的
快速部署与迭代,让开发团队能够更加敏捷地响应业务需求。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,Kubernetes
可以根据不同任务的资源需求,智能地管理和调度计算资源,提高任务的执行效率,比如在训练深度
学习模型时,合理分配 GPU 等计算资源,加速模型训练进程 。
二、搭建前奏曲:环境准备
2.1 服务器规划与选型
在搭建 Kubernetes 集群时,服务器的规划与选型至关重要,它如同为高楼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。对于
硬件配置,一般来说,每个节点至少需要 2GB 的内存和 2 个 CPU 核心 ,以确保能稳定运行容器及相关
服务。同时,硬盘建议预留 30GB 以上的空间,用于存储操作系统、容器镜像以及相关数据。若集群
要处理大规模的业务流量,如电商平台在促销活动期间,对内存和 CPU 的需求会大幅增加,此时就需
要配备更高性能的服务器,像拥有 16GB 及以上内存、8 核及以上 CPU 的服务器,才能保障集群在高
并发情况下稳定运行。
服务器数量的确定也需综合考量业务规模和预期的扩展需求。若只是用于测试或小型项目,一个
Master 节点搭配一两个 Worker 节点即可满足需求,如小型创业公司的初期业务验证阶段。但对于大
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,如大型金融机构的在线交易系统,可能需要多个 Master 节点来实现高可用性
,防止单点故障,同时配备大量的 Worker 节点来处理海量的交易请求,可能会有数十甚至上百个
Worker 节点 。
2.2 软件环境搭
建操作系统的选择会影响到整个集群的稳定性和性能。
Ubuntu 和 CentOS 是搭建 Kubernetes 集群时
常用的操作系统。Ubuntu 基于 Debian,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社区资源丰富,对 Kubernetes
相关工具和组件的支持也较为出色,适合追求易用性和丰富社区支持的用户 。CentOS 基于 Red Hat
Enterprise Linux(RHEL),以其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著称,与 Kubernetes 的兼容性良好,在企业
级应用中广泛使用。